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主办的跨学科展览“媒介的语言——中国绘画色彩背后的科学”于2025年9月28日下午16点,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年空间开幕。本次展览联合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科普基地、天津博物馆、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等多家单位力量,围绕中国绘画中色彩的科学成分与审美价值进行跨学科研讨对话。
开幕式当天,天津市美术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科普基地、天津博物馆、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等各级领导以及天美师生、河北区中小学美术教师参加了此次开幕式。

开幕式由天津美术学院叶春辉教授主持并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策划过程。

天津美术学院赵粟晖教授介绍了此次展览展出的矿物颜料样本、传统国画色谱分析报告,以及通过现代科技还原的古代颜料制作工艺,让现场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国绘画色彩的“科技内核”。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段崇伟书记致辞,谈到本次展览打破艺术与科学的学科壁垒,是推动美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让观者在感受传统绘画魅力的同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深层目标。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吕金亮老师谈到将以本次展览为契机,推动高校美育科研资源下沉至中小学课堂,通过“专家讲座+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工作坊”模式,构建“高校引领、中小学落地”的美育协同体系。

最后,天津美术学院邱志杰院长发言,他谈到中国绘画色彩既是文化载体,也是科学研究的富矿,本次展览为艺术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新范式——未来将鼓励更多师生从科学角度挖掘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同时推动美育与基础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让传统绘画色彩在新时代“活”起来、“传”下去。
此次展览共设六大板块——“中国颜料的四维溯源”“墨分五色:东方美学的视觉叙事”“观色见心:中国色彩背后的情感与隐喻”“破界重塑:媒介语言的当代转换”“我的东方色彩萌兽”“丹青密码:颜料构成的化学方程式”,力求从矿物学、植物学、化学、医学、心理学等角度展开跨学科对话。

展览期间还将同步开展色彩科学实验体验、传统颜料制作工坊等互动活动,为观众带来“可看、可学、可玩”的沉浸式美育体验。





此外,本次展览得到了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及河北区内 9 所中学、12 所小学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们以“生肖”为切入点,结合东方色彩,对传统色系在当代生活中的视觉重构展开创作,为展览增添了鲜活的公众视角。




此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更成为高校与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载体。后续相关活动是高校美育资源与中小学美育需求深度对接,同时也为未来跨学段、跨学科美育融合勾勒清晰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