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新学科:通识教育的设置
发布日期:2025-07-13作者:阅读量:[]

  当前各大美院均把体育课、文化课放在人文学院,各学院人文学院等院长通常都是美术史家,结果十分荒诞:美术史家要管理体育老师们。每年招聘体育老师时,美术史家的讲解不得要领。于是人文学院的负责人也不会对文化课通识课、体育课如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投入注意力。这样对通识课、对人文学院的教学都是负面影响。学生对关系到基本素质的公共课不爱上、不想上,上得敷衍,公共课教师的地位在美术学院中也形同二等公民。这样荒唐的情景居然多年得不到改变。大学教育需要培养创新创造的活力、独立自主的精神、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造中感悟幸福的能力,尤其是新艺科要向全人教育跨越,必须构建以人文素养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特色通识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发展中国特色通识教育"列为高等教育改革重点,要求突破专业壁垒,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夯实学生基本的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素养。在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同样强调通过经典研读、批判性思维训练等通识模块,培养跨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π型人才"。中国高教学会研制《通识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将"价值判断力""文明对话能力"纳入评估指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人类文明经典"虚拟教研室,实现优质通识资源跨校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全国高校铺开,通过典籍研读实现"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浙江大学"通识教育品牌矩阵"中的《中国哲学经典》慕课选课人数超200万;南方科技大学"社区嵌入式通识",将城中村改造纳入城市设计课程实践模块;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必修课成为全国示范课程,复旦大学也致力于将“辅助性技巧”的写作转变为通识教育的核心环节。

人工智能与艺术

  天津美术学院在2024年10月率先在全校范围内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中开展人工智能与艺术的通识课程。课程包括覆盖人工智能的历史、运用场景、当前主要领域的全景式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讲座,又重点聚焦于人工智能与艺术深度结合的领域如生成艺术、机器人艺术等展开实操。实操课程涉及运用当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文本生图、文本生成视频、生成三维场景和数字人等系列内容。此外,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尤其注重人工智能作为研究工具对于各专业学生在资料查找、草图构思、文献研究等多方面学习所能提供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极快,近年来几乎每周都有炸裂性的重磅新闻出现。因此人工智能艺术通识课也不得不是与时俱进的,必须不断引导艺术学院的学生养成追踪人工智能领域最新进展,并不断思考新技术对艺术行业的正反面影响的习惯。每年的人工智能艺术通识课程也需要针对学生们所能获得的技术不断更新。同时应始终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伦理和安全课题的讨论,在学生中培养对技术风险的敏锐意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创意写作

  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征是文人画,很多文人画家都是写作高手。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都是重要的艺术理论著作。近现代的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师也都是美术史著作的写作者,更是优秀诗人。新艺科的通识教育,必须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提升与思维、表达相关的综合素质。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与表达素养,使得创意写作的融入让学生领略文化魅力,更好地凸显写作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写作与表达通识课程的开展至关重要,它助力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锻炼逻辑思辨、语言表达、选题解题、谋篇布局等综合能力。大量的优质阅读与深入思考是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富有逻辑性的主题性学术写作则是大学写作教育的核心内容。新时代的艺术精英人才,需要人文情怀的滋养,而诗歌写作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培养出细腻且丰富的心灵。因此写作课程应该包含叙事性写作、说理性写作和诗歌写作。

  叙事性写作对于绘画、雕塑等传统美术形式是重要基础,对于影像艺术、游戏设计等新兴学科是必要能力,对于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学科,讲好故事用样是不可缺少的能力。说理型写作包括论文写作,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新艺科语境下新型艺术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

图片

表达与沟通

  沟通和表达课,应包含就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开展的辩论。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表达能力,也训练倾听、辨析、反驳和说服的能力。在表达中培养自信,在沟通中培养平等和理性,在对抗的辩论中学习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礼的论辩作风,养成倾听、理解最离奇的观点的习惯,更进一步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在沟通和表达层面,艺术学生未来在学位论文答辩、展览导览、方案阐释时都会用到PPT演示。

  学生们今后作为艺术家,每一次展出,每次采访,给策展人提交方案,向收藏家介绍自己的工作室,当策展人向艺术家介绍想法,拉赞助,谈合作,也无非都是一次次的presentation。而PPT演示绝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涉及到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交流的态度,善于讲PPT的人,就是一个善于自我表达的人。而明晰的自我表达的前提,是深刻的自我理解。自信的自我表达的基础,是全面的自我悦纳和自我效能感。所以PPT演示首先是自我发现,自我建设。其次关系到表达是否顺畅,方式是否得体,不只是一个技巧和风格问题,而是事关你是否自尊同时是否尊重对方,是否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充满信念。是否愿意倾听并相信他人的倾听。一个人是否积极地建设性地表达/她自己,更事关其对个体价值的认识,他对社会理解这件事所秉持的信念,对差异和共识的态度。

非遗与工艺

  中国传统非遗与工艺传承久远,品种丰富,技艺高超,并且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其承载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形态,更是先民认知世界的思维密码与审美范式。将非遗与传统工艺纳入通识课程,不但开阔艺术学生的视野,构建起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系,更能接触丰富的材料和技术,体验手艺的幸福感。这门课程对不同专业方向的艺术学生深具意义。课程设置可从材料分类入手,让学生广泛接触石雕、陶瓷、木艺、竹艺、金属工艺、造纸、印刷(雕版、活字、木版年画)、纺织、刺绣、印染、乐器、木偶、皮影、建筑、酿酒、制药、节庆等广阔的领域,认知工艺与技术、深度挖掘在地性知识。非遗通识课程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技艺认知”“文化理解”“创新转化”的整体思维框架,揭示工艺技术演进与地理文脉的内在关联,更培育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敬畏之心,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创新实践者,为他们今后进入各种创新工作奠定文化根脉。

  最后,多种多样的非遗和传统工艺,具体而微地渗透着对于材料的理解,凝聚着巧思,不管是青铜器还是陶瓷,我们今天的非遗,很多都是当年的高新技术。对于非遗和工艺的研究,不但是深入文化传统的必要,更是超越文化传统,在技术史和艺术史叠合之处理解艺术现象与生活世界之间关系的重要路径。丰富的非遗和工艺知识,以及深入这些知识背后的匠心和技术逻辑,对于新时代艺术学生的理解力,将是良好的锻炼。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基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包含田野观察、参与式观察、问卷、访谈、深度访谈、集体访谈、实验调查等多种方法,包括后期的数据统计、思维加工和调查报告撰写。这套工作方法对于今后艺术学生深入生活、在深灰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基于真实问题开展艺术和设计实践具有重要价值,社会调查课程的输出端可以是调查报告、口述史、影像民族志、在地创作等多种形式。同时,也通过社会调查,把艺术学生带到城中村、菜市场、养老院、广场舞,学会使用社会学广角镜、人类学的望远镜、政治学的显微镜和行为科学的解剖刀,这是对艺术学院传统的下乡写生、采风的升级。人若不会观察,他就没有观点,也就没有观念。社会调查既是创作前奏,更是持续在场的反思机制,调查作为连接艺术实践与社会肌理的认知桥梁,艺术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学会针对特定场所、特定社群和特定议题开展研究,为创作者装备一套高效的认知工具,学会观察,学会对话的艺术,使创作冲动从感性直觉升级为基于社会语境的理性建构,重构艺术与社会的认知接口。

书法

  书法是中国文字的艺术呈现,是中国所有视觉艺术形式的核心,也是通往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的最重要接口。中国书法的历史悠久,涵盖了审美经验、文化认知、伦理观念与哲学思想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与文化载体。通过书法,人们不仅能深入理解汉字的结构美感,还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节奏、韵律、气韵与意境,从而触及东方思维方式的深层肌理。

  书法也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法教育绝不只是单纯的技艺训练,它更是一种人文素质与文化底蕴的培养过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无论是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乃至生活方式,都必须以汉字书写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为基础。正因此,中国的美术学院与全球其他艺术院校的重大区别,便在于我们拥有独特且系统的书法教育。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而言,不论专业领域,书法教养都会提升他们的视觉审美、造型能力和文化修养。不仅仅是中国画家需要精通书法,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同样需要掌握书法的线条、结构与意境,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中的“气韵生动”;各类设计师,包括平面设计、字体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甚至建筑师与园林设计师,也需要具备书法素养,以更好地诠释东方美学,塑造文化空间与视觉氛围。

  因此,书法必须纳入通识教育体系,成为所有艺术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事实上,这种教育的前移势在必行,应当深入到基础教育阶段,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全面铺开,使学生尽早接受系统的书法训练与文化熏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精神。同时,艺术类高考招生考试中,也可以将书法纳入必考或选考科目,以进一步强化书法教育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真正体现中华文化艺术教育的独特性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