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天津日报刊发邱志杰院长文章:深学深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社会美育创新体系
发布日期:2025-07-28作者:阅读量:[]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以文”重要要求为引领,推动新时代社会美育概念重构

(一)从艺术教育迈向人的全面发展,将“以文化人、以文惠民”贯穿社会美育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重要要求,为新时代社会美育的概念重构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以文化人、以文惠民”深刻体现社会美育从艺术教育迈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社会美育在本质上区别于传统艺术教育,它突破了专业技能训练的狭隘框架,构建起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审美素养培育体系,通过审美感知、文化体验和艺术实践等活动,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教育属性方面,艺术教育虽然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美育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广泛,其核心在于培育人们对日常事物的审美感知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艺术品的鉴赏上,更体现在对日常生活中诸多细节的审美解读。如从天空流云的形态联想到“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意画面,或将德化白瓷的不同釉色名称与材质美感相联系,或体悟传统园林中假山石命名所蕴含的审美意境等,借助语言对感受进行细化和凝固,可以极大推动人们从单纯的审美接受到能够主动进行表达创造,进而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在社会功能方面,社会美育通过唤醒民众对日常生活中传统审美智慧的认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通过展现雄浑、冲淡、典雅等美的多元形态,培养人们的审美包容性,使不同个体在美的秩序中实现“和而不同”。本质上,社会美育作为一种“感受力教育”,致力于培养人们发现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人们能从自然和生活的细微之处获得情感共鸣和哲理感悟时,美育便升华为生命教育与人格教育,由此助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现代化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从校园课堂延伸至社会场域,拓展社会美育空间概念

  社会美育就是在社会空间中,面向全体公众用社会性手段来推进美育。在实施场域上,社会美育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要贴近人民生活的重要论述,打破课堂与美术馆等传统静态空间的限制,将街头巷尾、菜市场、公交地铁等日常公共空间转化为美育的生动实践场所。街心公园可以成为展示公共艺术作品、传播审美理念的场所,菜市场可以通过环境美化、摊位设计融入审美元素,公交车也可以利用车身广告、车内装饰传递美的信息。在天津,可依托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古文化街等特色空间,打造“行走的美育课堂”,让市民在漫步中感受建筑美学与民俗文化的交融;利用海河沿岸景观带,开展露天艺术展、民俗体验等活动,使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相互赋能。在实践方式上,社会美育高度契合终身教育理念,以对话、参与等多样化方式灵活开展美育活动,使美育融入个体生命的全过程,成为“五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城乡空间与实践方式的拓展,使社会美育以一种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出场,让人们在日常出行、购物、休闲等活动中,随时随地接受美育精神与正能量价值观熏陶,真正实现美育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使“以文惠民”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生动实践。

(三)从知识传授转向实践创新,秉持“守正创新”社会美育实践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强调的“守正创新”理念,在社会美育的方式创新中得到充分体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中,“守正”体现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确保美育活动的正确方向。天津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吉祥寓意、泥人张彩塑的市井风情、津味儿相声的语言艺术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天津的生动载体。在社会美育中,要深入挖掘这些本土文化资源的审美价值,通过开设非遗工作坊、传统技艺体验课等形式,让民众在亲手实践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理解其背后蕴含的生活智慧与人文精神,将文化传承融入审美培育的全过程。“创新”体现在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形式,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美育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引导市民运用数字技术对杨柳青木版年画进行再创作,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开发文创产品;或组织跨年龄层的艺术共创活动,让老年人的传统技艺与青年人的时尚创意碰撞融合,形成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的美育成果,使社会美育既扎根传统土壤,又绽放时代光彩。具体看,当代社会美育从知识传授转向实践创新,在于其摒弃传统美育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灌输模式,转而采用对话、参与、互动、沉浸式环境营造等多样化方式开展美育活动。例如,在对话式美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围绕特定的审美主题展开平等交流,分享各自的审美体验和见解,激发思维碰撞,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参与式美育鼓励人们亲身参与艺术创作与文化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发挥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互动式美育借助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科技赋能增强美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以生动形象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沉浸式美育则通过打造特定审美环境,让参与者全身心投入其中,获得深度的审美体验。上述社会美育创新方式能够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对象审美需求和不同时机社会热点,灵活调整美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仅提高美育的实效性,更充分激发民众的主体参与意识,使美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文化实践。

      二、将津派文化融入社会美育,以文化力量助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

(一)天津特色社会美育的核心文化价值在于传承津派文化与凝聚审美共识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文化传承发展进程中,社会美育扮演着凝聚文化共识、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角色,津派文化则在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津派文化融合河海、红色、工商、建筑、民俗、演艺、文博、休闲等八种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文化传承视角来看,社会美育以其特有方式,将津派文化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使津派文化能够以一种群众喜闻乐见且极具亲和力的方式进入公共视野,真正实现文化的“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天津曲艺之乡的艺术代表相声为例,其凭借“说、学、逗、唱”的独特表现形式生动展现百姓生活,社会美育通过组织社区相声表演、校园相声社团等各类曲艺活动,让民众亲身参与其中,近距离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从而极大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实现了文化与民众的深度互动。再如,传统工艺在社会美育的推动下也可实现创新性发展。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天津传统工艺的瑰宝,深受运河和漕运文化影响,巧妙融合南北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半印半画”工艺。在社会美育的传承倡导下,当代年画匠人们不仅积极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开发年画主题的文具、饰品等文创产品,还通过开设年画体验工坊,让市民参与勾线、上色等制作环节,使古老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互动体验中重新焕发生机。这一从文化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行动参与的过程,凝聚起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强烈共识,正是社会美育价值的生动体现。

(二)天津特色社会美育的重要治理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包容和谐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美育承载着独特的社会治理价值,促进社会和谐是其突出体现。天津特色社会美育借助津派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培育民众审美包容性、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座具有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特质的城市,天津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景象随处可见。意式风情区充满浓郁的异域风情,欧式建筑、西餐厅、咖啡馆等元素,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小镇;而西北角则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津门老味儿,古旧的街巷、传统的小吃摊、热闹的集市,承载着天津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城市韵味。多元文化形态之间的有机融合与和谐共处,正是津派文化包容精神的生动诠释。实践中,社会美育通过多元文化主题展览、跨文化交流节等活动,引导民众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人们能够以一种开放、尊重的心态接纳文化差异与观念差别,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社会审美心态深入人心,进而帮助个体以平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从容应对人生的起伏变化。再如,社会美育可借用相声茶馆这一独特载体,将演艺文化、休闲旨趣与民俗艺术的魅力,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力量,当观众被演员精湛的技艺和幽默的语言逗得开怀大笑时,也正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展开交流互动,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最好状态,以此营造出和谐融洽的社会交往环境。

(三)天津特色社会美育的关键发展价值在于激发津派文化的形态创新

  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始终的理论特质。在培育社会创新能力的进程中,社会美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津派文化紧密相连的美育活动更是成为激发创新活力的源头活水,有力推动着津派文化的形态创新。一方面,社会美育能够有效提升公众对艺术的感受力与表达力,助力开拓全新审美视角。以天津泥人张彩塑这一津派文化的典型代表为例,其人物塑造始终秉持“塑、绘、形、神”相统一的理念,尤为注重“传神”效果的呈现,为了精准呈现肌肤的细腻质感,泥人肤色往往需要精心绘制数十遍。在社会美育的熏陶下,群众在欣赏泥人张彩塑时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精妙绝伦,将亲身体验转化为观察生活的全新视角,能够运用更为丰富、精准的语言来阐述对传统工艺创新的独特感受,不仅加强了民众与津派文化的情感连接,更为津派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传播交流奠定坚实基础,使得津派文化能够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姿态展现在大众面前。另一方面,社会美育在激发公众创造力方面成效斐然,带动多领域创新发展。例如,设计工作者从津派建筑“小洋楼”的拱券、雕花中汲取灵感,融入现代服饰设计,餐饮从业者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色彩元素用于餐厅装潢和菜品摆盘,让“津味儿美食”兼具味觉与视觉享受。由此,社会美育推动津派文化创新成果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断拓展津派文化在各形态领域的创新边界。

      三、新时代艺术院校的使命担当,是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创新发展

  (一)构建“产学研用融通”的育人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学院将“产学研用融通”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原则,突出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在课程设置中大力推行“真题真做”。如在福建德化社会美育工作站,学生参与运营白瓷产业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的项目,通过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探索白瓷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打破艺术院校封闭的教学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化教研路径解决地方实际问题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场景,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形成从服务社会到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基于此,艺术院校培养的不再是局限于象牙塔内、只关心自我表现的艺术家,而是能够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具备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懂艺术创作又懂市场运作,既扎根传统技艺又善用前沿工具,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以社会美育为抓手实现学科生态重构,推动“新艺科”建设时代转型

  新时代艺术院校应以“新艺科”建设为核心抓手,通过对专业教育进行社会应用导向改革,促进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目标融合。一方面,打破传统专业壁垒,将艺术教育与社会美育有机衔接,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天津美术学院在精心编撰的《社会美育工作手册》中,系统规划科学教育、生命教育、创造力开发等八大方向,将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深度绑定,以超越传统艺术门类的广谱美育理念,使学科建设更加贴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构建由区域性实践平台与普惠性教育项目组成的“双轮驱动”社会美育服务体系。依托自身学科优势,根据各地文化特色开展差异化社会美育工作站项目,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语言文化教育项目,在沿海地区举办自然审美工作坊,形成“一地一策”的精准服务模式。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开设亲民化的夜校课程,提供如生活美学、传统工艺体验等低价优质的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既满足不同市民群体的终身学习需求,也让艺术院校成为连接专业教育与社会美育的重要纽带,让美育真正走进生活、惠及全民。

(三)构建多元协同的美育生态,带动社会服务机制创新

  一是文化转化机制。旨在激活传统美学的现代生命力,将诗词意境、传统纹样等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例如,把陆俨少画作中的烟云意象融入自然审美工作坊,引导人们在欣赏自然景观时联想传统绘画意境,通过“传统元素—现代场景—生活体验”的有机链接,让传统文化从静态遗产变为活态审美资源,实现审美基因的当代重组。二是社会参与机制。打造街区式开放型艺术院校,将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与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结合,推动文化元素从校园走向城市街区,提升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感,助力城市有机更新。如在校园公共区域融入传统建筑符号、民间工艺展示等,使师生及市民在日常学习、生活与游览中感受地域文化魅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生态,推动校地优势互促、资源共享、相互赋能。三是创新培育机制。通过“高校专家+地方主理人”的双主理人制度,以及“研究生实践+民众参与”的协作模式,发挥专业团队学术引领作用,吸纳地方文化工作者的实践智慧,建立社会美育从服务大众审美到带动创新实践的完整链条,实现校地之间知识生产与社会服务的双向赋能,让艺术院校的社会服务从单一输出转向多元共创,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鲜活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