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这位全国唯一有敦煌洞窟经验的教师,让千年壁画在课堂 “活” 起来
发布日期:2025-11-05作者:彭未风阅读量:[]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赵栗晖,是目前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位拥有敦煌洞窟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教师。从22岁进入天津画院,到远赴敦煌参与国家级壁画复制工程,再到扎根天津美术学院课堂传承敦煌文化、牵头国家级科研课题,他的艺术人生始终与敦煌壁画紧密相连,在寻根、育人、传播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缘起敦煌:从寻根者到国家级工程参与者


赵栗晖和敦煌壁画的结缘,颇具传奇色彩。1990年,不到22岁的赵栗晖从天津美院中国画专业毕业,凭借毕业作品《未来的艺术之神》被天津画院破格选中,成为专业画家。彼时的他虽初获认可,却陷入创作瓶颈——他不愿艺术生涯局限于重复的工笔技法,渴望从中国绘画的源头寻找突破。带着这份“寻根”之心,1991年10月,他踏上了前往敦煌的旅程。

初到敦煌,现实远比想象的艰苦。冬日遭遇敦煌数十年未遇的零下31摄氏度低温,只能靠烧大块煤取暖;当地水碱性大,生活不便;更棘手的是,频繁进场的高昂费用让他难以承受,只能靠画册结合白天的记忆在纸上临摹。

转机始于一次偶然的班车相遇。一天傍晚,赵栗晖在返程班车上被一名女孩质疑“不像画家”,他当场用明信片速写对方头像,这一幕被身旁的敦煌研究院美术所画师牛玉生看在眼里。次日重逢后,两人结为好友。不久,牛玉生带他拜见美术所所长李振甫。原来,当时敦煌正推进国家级工程“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特级洞窟复制,紧缺擅长绘画的专业人手。李振甫热情地邀请他加入,赵栗晖求之不得,甚至放弃待遇要求,“只要能在洞窟里画就行”。

在敦煌研究院,赵栗晖师从资深画家邵宏江,真正触摸到壁画的精髓。邵宏江带他在大泉河河床寻找“澄板土”。这种敦煌特有的土是制作壁画“地仗”(画底)的关键材料,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壁画质感;从材料选择、画底制作到技法运用,邵宏江毫无保留,将绘制敦煌壁画的一套科学流程全教给了赵栗晖。赵栗晖独自承担了初唐220窟北壁舞乐全图的临摹。值得一提的是,在辨认洞窟题记时,他补全了此前未认出的“造”“首”二字,填补了题记研究的空白。两年多的洞窟工作,让敦煌壁画的造型、色彩与文化精神深深融入他的艺术血脉之中。


扎根天美:将敦煌经验化作育人养分


2000年,赵栗晖以代课教师身份在天津美院开启教学生涯;2004年,他正式入职,将敦煌所学打造成天美教学的独特优势。彼时全国的艺术院校中,敦煌壁画教学多停留在理论或画册临摹阶段,他却想让学生“触摸真实的传统”。

2006年,他推动天津美院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建立“科研教学基地”,首创 “两地授课”模式。学生先在天津完成基础学习,再赴敦煌与研究院老师面对面学习。他邀请当年的导师邵宏江共同授课,让学生走进洞窟观摩技法、感受千年文化沉淀。这一模式被纳入天津市教改项目并顺利结项,成为全国艺术院校的创新范例。

2007年,他牵头成立中国画实验室,开设“泥坯壁画实践课程”。课程中,他发现部分学生作品出现开裂、起甲甚至脱落的情况,经研究排查,症结在于地仗白粉层涂刷过厚。古代技法要求白粉层薄涂并“先竖后横”,再刷胶让胶液渗透附着,而学生的操作违背了这一传统工艺。他将这一发现融入教学,让学生不仅学技法,更懂背后的文化逻辑:“关键不是画得像壁画,而是掌握材料、技法和理念后,再投入自己的创作。”

20多年来,赵栗晖教过的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累计超千人。他从不局限于工笔重彩技法,而是强调敦煌壁画的“气韵”——线条的刚健质朴、色彩的均衡调和、画面的“起承转合”,这些从洞窟中悟得的精髓成为他育人的核心,让学生在创作中始终扎根传统。


金银花  216x191cm布本矿物色  赵栗晖2024


课题引领:以国家级成果拓宽文化传播边界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有洞窟工作经验的在职教师,赵栗晖深知自己肩负的传播使命。近年来,他以国家级课题为抓手,让敦煌文化突破院校边界,辐射更广泛的领域。

2020年,他牵头申报的“中国传统泥坯壁画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24年,“五个庙石窟整窟复制及壁画复制人才培训”项目再次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获一次已属不易,同一领域两次获批,足见其专业实力。两期项目共培养30人,学员覆盖西藏、广西等多地,以大专院校教师和画院画家为主。赵栗晖认为:“他们的岗位能让敦煌文化进一步推广。”培训期间,他还带领团队复制了肃北蒙古自治县未开放的西夏时期五个庙石窟,将珍贵文化遗产留存展示。

他还将敦煌文化带向国际。2010年赴法国教授《中国传统材料和技法表现》,2013年在日本广岛市立大学讲授敦煌壁画技法,2019年带团队赴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举办交流展,让敦煌艺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敦煌洞窟里的临摹者,到天美课堂上的传道者,再到国家级课题的引领者,赵栗晖以数十年的坚守,让敦煌壁画的色彩与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他用独特的经历与深耕不辍的努力,践行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使命,也为艺术院校的育人工作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