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信息 >> 正文
艺术家方勇
发布日期:2025-07-04作者:阅读量:[]


  方勇,号龙眠外史,生于安徽省桐城市。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文艺两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2019-2020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访问学者。




《黄山桃源系列》 45x35 cm  纸本设色  2021—2024年


 



黄山桃源——观方勇的水墨乌托邦


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中肯定自己。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方勇 在笔墨实验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完全回归纯粹的传统技法。这是因为他没有将传统山水画简单的视为一种风格或者笔墨游戏,而是视这种深蕴民族精神的视觉载体为其实验中的重要一环。他试图以传统功底超越时空的界限,连接起古今的审美共鸣。黄山系列是这其中的代表:既承续了古典意象,又潜藏着当代文化和审美趣味。这组作品的画面建构、视觉组织与意蕴各有千秋,但共同表现出对传统的敬仰与反思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微妙的关系。方勇借阡陌竹篱、耕牛远岫,悄然发动了一场针对现代性精神荒漠的“纸上复辟”——试图在尺幅之间,召回那个被西方技术理性驱逐的、天人共生的文人旧梦。



《黄山桃源系列》 45x35 cm  纸本设色  2021—2024年



  中国山水古画大致有两种命名方式,一是直接以实地取名。当代画作这样取名的,多有歌颂“自然风景——民族情感”的意味。以“自然风景”来引“民族情感”并非中国古有的表达方式,也不是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而是一些舶来意识形态(如西方风景画所代表的消费主义)的放大版。二是以季节或者人文关系命名,当代作品中这样取名的,似乎是在刻意淡化实地与画作间的直接对应关系,来强调意境与情感的内在联系,从而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而方勇没有在命名上用巧,因为他画中的文化属性虽然含蓄,但实质是外露的。直接点明“黄山”,反而模糊实景与心象的界限,使其作品在“意”与“象”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而实际上方勇只是去过黄山,却从来没在黄山写生过。




《黄山桃源系列》 45x35 cm  纸本设色  2021—2024年



  当我听说这批以黄山命名的作品并非写生时,我是非常吃惊的,并不是因为这批“默写”的作品多么的像黄山,而是这种“意写”对图像话语权力逻辑的隐喻:这不简单的赐山水以视觉上的“散点透视”,而是用其自我的“精神多点定位系统”来拒绝单一视点的霸权化凝视,代之以流动的、参与的、仰观俯察的“游观”模式。这正是方勇近年自觉实践一种“精神纪游”序列化创作。他摒弃了现场摹写的表象捕捉,而是将诸如武夷山、丹霞山、黄山等游历所感,沉潜于文化记忆深层来窖藏,待其发酵为更具结构性或精神性的“言”,而后代山川而立之。





《黄山桃源系列》 45x35 cm  纸本设色  2021—2024年



  这组作品整体来看,都有宁静远阔之感。画面中都有大片的湿笔洇晕,似是云雾氤氲。空白与墨线相生,留白与实笔交替,“无画处皆成妙境”,是邀请观者以想象填补的精神接口。沿山循路取景,景物视角不断转换,形成多个消失点,综合成完整的山川空间。既是心灵超脱尘嚣的飞地,亦是抵御现代性精神污染的“文化屏障”。山体以仰视呈现,非为显其高峻,实乃画家(及观者)对某种超越性精神尺度的思想朝拜。特别是当世界艺术潮流逐渐抛弃视觉图像而转向观念时,中国艺术家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人便把希望寄托于“当代水墨”之类的实践,以期寻得某种东方出路。方勇的黄山写生即可视为“当代水墨”的变奏:方勇并不跟风对传统情节做激烈革新,但通过对构图、笔墨、题材的再阐释,使得传统的山水图像在新的时代语境中重新被解读。由此,图像成为思想的承载:画中无言的山石、人物、松树不再仅指向某个既定真相,而是在观者心中唤起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连续思考。




《黄山桃源系列》 45x35 cm  纸本设色  2021—2024年



  我重点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方勇近年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种表达形式:画中常刻意淡化除树石外的有机生物和人文景观——他们从来不和树石争夺观者的第一视线,而是在细读中悠然呈现。廊屋小筑或为林中隐士居所,文士和山民身形纤细、衣衫染朱,这种质朴的服饰和姿态,隐含着现代人的价值观——他们既非帝王将相,亦非纯粹避世的高人,而更像方勇自身(普泛的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回望。方勇常常讲起自己幼年的山居生活,这种经历投射到他的作品之中。因此他的作品一方面符号化地承续了山水文化,一方面又在潜意识中回应着当下心灵需求。让人感觉这些人文景观理应成为画面唯一的焦点,却融入淡雅的自然色彩之中。这时,人与自然关系显得耐人寻味:表面上,他们只是生活在山林间的普通一隅;而画面构图与笔法却赋予了他们象征意义——他们在与天地对话,有着对自然独到的感知与理解。从传统意义看,天人合一,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但画中人物提示了这种对话式关系突出的主体性:他们用平静的步履和姿态,主动与周围安宁的大自然共同构成一种诗意的平衡。人物与山水相映成辉,不刻意强调世俗的势力或矛盾。这些人、屋、路与山水一起成为方勇主观心灵的映射场。或是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在物质化时代对简单心灵归宿的渴求。无论如何,画面上传统与现实通过画中人物的微妙引入而得以传递,为静谧山水增添了一层人文温度与思辨空间。




《黄山桃源系列》 45x35 cm  纸本设色  2021—2024年




  在现代的文化语境里,山水画往往被赋予更宏大的符号意义。但黄山系列作品的野心并不在此,它单纯以笔墨赞美神圣的自然与传统。在此,山峰、松林与流水成为纯粹的美的对象:画家所描绘的神圣的山峰没有直接的世俗功用,只为颂扬其崇高本质,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却不争雄。但它却在执行着一项隐秘的文化使命:在文明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惊涛骇浪中,打捞、保存并试图重组华夏精神世界的核心基因——天人共生的宇宙观、社群和谐的理想以及超越世俗的精神向度。因此我认为,这组作品的价值不在技法的登峰造极,而在以纸为疆,构建了一个试图证明在效率至上的冰冷逻辑之外,另一种基于自然节律、人伦温情与精神超越的“诗意栖居”,依然具有顽强的精神生命力与文明合法性的“理想国”。


2025.6.17工部牙完稿于天美




《黄山桃源系列》 45x35 cm  纸本设色  2021—2024年





《黄山桃源系列》 45x35 cm  纸本设色  2021—2024年





《黄山桃源系列》 45x35 cm  纸本设色  2021—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