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传承与转化——孙其峰中国画教学文献展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3-11-26作者:阅读量:[]

2023年10月31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传承与转化——孙其峰中国画教学文献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中国画学院和津美书院协办,展览分为“创作”“山水画课徒稿”和“花鸟画课徒稿”三个部分,展出了孙其峰先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创作的近百件课徒稿以及部分精品佳作,同时还集中展示了包含先生教学、创作、随感笔记的17个笔记本,以及历年的出版物等文献资料和教学影像,立体地呈现了孙其峰先生在中国画教学上的丰硕成果。

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嘉宾有: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教授贾广健、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书平、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陈冬至、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振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霍春阳、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贾宝珉、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阎秉会、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教授喻建十、天津画院副院长王卫平、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中国画研究部部长孙季康、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教授赵栗晖、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孟庆占、南开大学教授 艺术与美学研究院副院长尹沧海、中国书画报社社长 教授路洪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副教授李旭飞、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 教授刘永胜、天津画院专职画家 理论家孙飞、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李云涛。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贾广健

贾广健:我主要是想通过我们的探讨,客观的确定孙先生对于天津美术学院以及他在当代美术教育上的贡献,或者说是定位。在高等美术教育领域里面,包括八大美院,甚至八大美院以外,在他们那一代人里,孙先生在花鸟画界、在美术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他下一代人里面,在美术教育领域也没有第二个人像孙先生这样,对于天津美术学院,就如同中国美院的潘天寿先生所发挥的作用一样。

作为天津美院一个学科的最有代表性的老先生,实际他发挥的作用,不仅代表个人而且还是一个集体的象征。由他主导形成了天津美院花鸟画精神谱系,还有像溥佐老先生等一批人,对于教学体系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学校后续也应该在这方面再去挖掘。

此次展览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的一个国家级项目,对于促进天津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专业和一流学科建设,发挥很大的作用。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霍春阳

霍春阳:我感觉跟孙先生学画收获最大的就是他在讲技巧的时候,能和画理结合起来,在造型、构图,以及笔墨技巧运用都使用了辩证法,把道理讲明白之后再让学生去实践技法,在技法上强调法无定法,又有固定的理法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把实践掰开揉碎,用具体的笔墨造型去体现,这是孙先生强调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艺术形象和物象的统一是中国画的基本原理,先生不提倡学死法,在这方面把平常做人和画画的道理融为一体,我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受益匪浅。孙先生赞成转益多师,他从不在面貌和风格上要求学生像自己,在这方面他很开放,不把学生拢在自己的身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自由发挥。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陈冬至

陈冬至:此次展览能从教学文献的角度来展示孙老师的作品,这对于教学非常有用,社会上的人参观后也能受益良多。孙老师首先是一个国画大师,更是美术学院德艺双馨的教师。他在教学上特别花心思,应该说在全国都是一个典范。孙老师书画俱佳,除了花鸟、山水画之外,行草隶篆也非常有个人风格,他的隶书吸收了古人的风格,创造了自己的结构,再加上刚劲质朴的用笔,在目前中国美术界、书画界中孙老师的隶书应该是第一。


图片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书平

王书平:孙其峰先生中国画教学文献展不仅对天津美院中国画教学有着重要贡献,展出的作品是全国各大高等美术院校包括各个美术教育领域的一笔精神财富。此次展览的主题“传承与转化”,提醒我们要如何传承,是每个美术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孙其峰老师的文献展,再次充分体现了先生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中国画,以及中国画的创作与教学。当下如何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中国画,如何从孙先生的手中将接力棒传承下去,这对于当下的我们是一个重要课题。

孙老师的指点下,让我们懂得了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花鸟画是我长期从事的创作方向,应当不断的创新。中国画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孙老师的一生是为了人民,服务于人民的一生,他把自己的艺术创作放到了人民当中,而且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不仅赢得了美术专业的认可,同样赢得了全国广大观众的称赞和喜爱。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贾宝珉

贾宝珉:孙老师讲画画最重要的是制造矛盾和统一矛盾,没有矛盾不生动,矛盾太多就杂乱。孙老师注重主次关系,他认为画什么都得有主次关系,我们看到的好多画没有主次,而孙老师的画要表现什么就很明确,这是孙老师几十年的钻研所总结出来的,是我们要去传承的。孙老师除了在各种技法上的贡献外,还有画面效果的处理上。现在有好多画家不懂,比如说画面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孙老师认为三是根本,光一不行,没有矛盾,二也不够,必须从三开始,我现在组织画面的时候还要遵循这个规律,只有这样画面才完整。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何延喆

何延喆:在大写意造型这个领域,孙先生在全国的花鸟画家中独树一帜,正像徐悲鸿先生说的“可以达到至广的境界”,徐悲鸿是孙先生那时候的领导和老师。孙先生在吸收传统方面,主要吸收哪些东西,孙先生是有自己主张的,这些都体现在他的创作和教学当中。在那个时代天津美院的教学有一个说法,叫“孙其峰时代”,在学术上也确实有这样的说法,现在也可以说进入了“后孙其峰时代”,可以说现在的教学骨干和创作力量都是在孙其峰先生教学理念下发展而来的。孙先生经常提画画里面对破墨等三种墨法的理解,比如积墨和农村的积肥一样,虽然反复积,但上下是透气的,比如破墨,干破湿,湿破干等等。孙先生认为吸收西画肯定是需要的,素描速写都是锻炼写实的技巧,中国画也需要这方面的锻炼,但不能按照素描的写实。我们现在看孙先生的作品就能知道,正因为他的理念,在八大美术院校当中,天津美院没有走其他学校的路数,这和他有很大的关系。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王振德

王振德:孙先生对于学生和本人都有很好的人生规划,孙先生曾讲,你的一生追求什么,你这三年之内追求什么,一年之内追求什么,应该有所计划。孙先生认为画画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方面,他讲花鸟画远看似写意画的感觉,近看似工笔画,是视觉而不是现实,是意向的表现。

孙先生一辈子都在学习当中,他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没有一点理由不值得骄傲。现在看他的花鸟画,光看外形不了解他的书法有多深,篆刻有多深,文化有多深,就很难品读他的作品内涵。孙先生能够为人民的美术教育事业,为天津的美术教育事业,为天津美术学院的教育事业做出如此大的贡献,跟他的人生格局、对事业的追求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我认为学习先生的作品应该立足于人,用人本主义的精神,领会孙先生的传统绘画,用书法金石入画的精神体会先生的笔墨。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阎秉会

阎秉会:孙老师在画花鸟和研究书法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现在说叫方法论,他画案上始终摆着几个鸟的标本,他研究它们的解剖,再转化成笔墨语言,这种从里到外的研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做不到的。孙老师画的很熟练,他对各种花和鸟的研究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从里到外,从解剖到表面,怎么用笔全都研究过,所以画面才把握精准。孙先生注重写生,直接对着物象写生,对于中国画他有一套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书法也是如此。孙先生热爱研究、苦做学问,他还有一个笔记本,上面都是相关花鸟画和山水画的研究,可以说孙先生是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公认贡献最大的老先生,他的方法诚恳,教学生的同时,自己还做了很多学问,这个传统应该继承。


图片

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中国画研究部部长

孙季康

孙季康:作为家属,感触最深的是老爷子的一生对时间的利用。因为他当时也不是专业的,他是行政系主任,行政干部,就像他自己说的:“我的一生利用了一切时间,包括业余时间,我画画用的是业余时间”。刚来美院的时候,美院缺透视的老师,他也教过。我觉得这个展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承与转化,这个主题非常的贴切。因为现在美院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传承和怎么转化的问题。天津美院这几十年能在全国八大美术院校独树一帜,确立美院的教学地位,就是坚持了自己的初心,就是传承,先有传承后有转化。光有传承不行,没有转化也不行。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喻建十

喻建十:第一点孙老师不设门户,他没有门户之见,鼓励同学专益多师,这样的心胸和格局,是我们晚辈应该学习的。在那个时候孙老师完全教的是方法,不要求你必须像我。

第二点就是他对教学是全身心的投入和真心的热爱。他在讲课中是充满了激情的,这个也是现在的后学晚辈们应该好好学习的,听他的讲课是一种享受,很生动,而且非常有激情。

第三点我们应该学习他理性和感性兼备的教学方法。我们从孙老师的课稿上看到,他在教学上的理性,总结出了很多规律给我们,他教的是系统论和方法论。他在画画创作时,又饱有激情,所以说孙老是既有理性又有激情的教育家和艺术家的结合。艺术家是需要有激情的,但作为教育家光有激情还不行,还要有充分的理性。

上述三点,都是我们后生晚辈尤其是现在的年轻老师应该向孙其峰先生好好学习的,而且学校也应该大力提倡。


图片

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孟庆占

孟庆占:孙先生讲过一句话,他说高楼再高,重在基础,但是基础在地下,学院的学习就是打基础的阶段,好好的把基础打好,将来会走得更远,这是我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对此我有三点体会。第一就是坚守传统,源于生活,取材全面。不光是看画展画集,还要看身边所见,这样的作品让人感觉亲切和自然。第二点就是功力深厚,画风中正,境界高远。他的书画皆可以力透纸背,书法入画,每一笔都是写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人生的境界,就像他画的鹰一样,站得高望得远,达到了一通百通。第三点是一生奉献,甘当人梯,德艺双馨。最后我也是跟大家感觉一样,这次的文献展非常好,既能够有利于存世,更重要的是受益于后学,可以说功在千秋。


图片

南开大学教授、艺术与美学研究院副院长 尹沧海

尹沧海:孙先生不仅是教我们技术技法上的东西,更是从言行上教导我们。我们教师们和学生们,到现在承袭的还是先生那时候的教学法则和教学规范。我成立了一个标本室,这恰恰也是受先生的影响。阎老师说先生案子上有标本,始终是写生、创作结合,因为我们脑海里面能够记住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是会忘却的,所以有时候需要从生活和写生中去找容易丢失的不确定的东西,当我们确定的时候才能下笔不惑,才能不犹豫,所以从师法方面也是受孙先生的影响。孙先生是我们天津美院的柱石,也是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丰碑。我们学生感受更深的是孙先生当时对我们的关心,想起来心里热乎乎的。我们对先生无比的尊敬,我们认为先生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


图片

中国书画报社社长、教授 路洪明

路洪明:这次展览与众不同的一点是自孙先生去世以后,办的规模最大、最系统,可以反映他教学和艺术成果的展览。这个展览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在孙先生去世以后,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是孙先生艺术人生比较全面的官方定位。在孙先生去世百日的时候,书画报办过孙先生的书画展览,今天的展览更系统全面,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一个项目。我从媒体的角度谈两点体会。第一个是系统性的研究,因为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以后,需要理论家,需要孙先生这些学生,需要很多艺术界的人士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也是为了反映孙先生艺术人生和艺术创作成就。第二个是要持续性宣传,像孙先生的艺术人生经历和他的艺术创作教学成果,需要持续的推动推介宣传。让更多的艺术界和非艺术界的人士了解孙其峰先生,他不仅仅是一个人,他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往小处说是天津美院的一个文化符号,往大处说是天津市的文化符号,再往上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这样的推广,不仅对孙其峰个人,对天津美术学院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多助益和帮助。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栗晖

赵栗晖:孙先生的教学文献展给我的印象就是业精于勤,这在他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对于他的艺术,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一孙其峰先生是杰出教育家,他的贡献是奠定坚实的中国画教学体系,我认为一个学院能够出人才,并不在个人,构建完整的体系才能够完成艺术人才的培养,孙先生正是天津美院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奠基人,是先生长期的身体力行不断完善、构建的。再一个是作为花鸟画大家,他在山水、书法、篆刻同样造诣精深,是一个艺术全面的大家。这对于现在的中国画教学是一个启示,首先孙先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先生不仅艺术造诣高而且理论造诣精深,对后学来说,今后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修养,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才有可能达到一个艺术的高度。再有一点就是之后我们中国画学院要大力倡导学术研究之风,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涌现出具有中华民族风骨又兼具时代艺术精神的精品力作。


图片

天津画院专职画家、理论家 孙飞

孙飞:古人说要入门,需要有一门方法,孙老特别注重自己的方法,这套方法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孙先生年轻时的历史背景下,可能对于法式的研学是受到冲击的,当时徐悲鸿和陈独秀讲的是西学体系,孙老在传统派的深入影响下,他找到由法式进入到对理的参悟。孙先生特别善于思考,他对传统的继承也反映在他对徐悲鸿体系的学习当中,徐悲鸿曾经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是孙老对徐悲鸿素描的接受也是一种理和法上的参悟。他的写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属于纯粹的中国画法理的写生,就是画本质,不是徐悲鸿讲的写生,这可能更符合中国画的写其真意。

孙先生对于理法的参悟,还表现在书法和篆刻上,也不像过去那样概括。学习任何一个东西,都从理和法的角度把握本体的核心内容,从而构建起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所以才能够使其成为一个教学体系的依托。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李云涛

李云涛: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我的一个感受就是孙先生的学习经历其实是两种教育模样的结合,早年跟随汪慎生、王友石先生进行传统的入室学习模式,后来进入到国立北平艺专深受徐悲鸿学院式艺术思想的影响。在孙先生的教学过程中,其实他也在实践这两种模式的融合。在他的教学里面既有传统的教育模式又有当代美术学院的教育模式,这点我觉得非常可贵,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这样的教育模式依然存在鲜活的生命力,尤其适合花鸟画和山水画的教学。孙先生受过严格的西方素描的训练,并且对解剖和透视也做过很深入的研究,但是他把这些都转换成了中国画的语言,这一点很可贵。他还特别重视对传统笔墨程式的把握,强调举一反三,没有把传统绘画和西方的理念对立起来,真正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于现在的中国画教学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副教授 李旭飞

李旭飞:我说一下我对于这次策展的初心,第一是表达对孙先生的感情,1985年天津海河印社成立,举办的天津市篆刻大赛我获得了少年组铜奖,孙先生给我颁奖,之后我请孙先生看过印章,他说刻好印章需要先写好书法。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孙先生。五年之后我又考进了天津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在三年级的时候,那是1993年,第一学期孙先生给我们上过三周课,在这三周课上受益匪浅,直接影响了我对中国画的认识,之后也多次向老先生请教过,至今孙先生那亲切的面容依然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这是我对孙先生感情上的初心。

展览的第二个初心,是今年年初我看到孙先生这批以笔墨为主的画稿非常感动。他那生动笔墨感染了我,我觉得这批画稿非常珍贵。当时我刚到美术馆,国家文旅部对全国美术馆进行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征集,于是我就决定以这批画稿为主体去申报该项目。我把申报情况向贾广健院长进行了请示,他很支持,最后的名字是贾院长定的,之后我们有幸入选了文旅部的展出季活动。在这半年的策展中,针对这个展览,我们非常重视,我觉得孙先生的画展非常多,如何办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孙先生画展是我主要考虑的。于是我们从“传承与转化”这个主题和教学文献为切入点,从布置到策划,到学术分割,一共分了4个部分,创作只占一小部分,就是我们看到的二楼B厅的30余件作品,剩下的三楼和四楼都是传承与转化的文献内容,整个展览较为完整的展现了孙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立体地呈现了孙其峰先生在中国画教学上的丰硕成果。非常感谢策展团队,非常感谢以孙季康先生多代表家属们的支持,非常感谢中国画学院和科研处的支持,更加感谢各位老先生的支持。谢谢大家。


图片

天津美术学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教授 刘永胜

刘永胜:我现在也做着学报的编辑工作,在此向各位先生约稿,如果我们有对孙先生的教学、画法的研究,对孙先生作品的分析或者是一些教学轶事,都可以做成文章向我们投稿。教育体系的建构,需要多方位、多方面和多个人的共同努力,孙先生作为几代人围绕的核心和基础,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大树能在多大程度上开枝散叶,天津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育和教学模式能否以一种完整的体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想跟我们今天的工作关系很大,也希望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对这些问题能够有深入的系统研究。

图片



·图文编辑| 新媒体 王凤佳

·初审| 霍岩

·复审| 李云涛

·终审| 龚伟

·出品| 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新媒体中心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