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国画与书法教学课徒稿是在图象学符号与象征的基础上的衍生,是笔墨学内美的外化,亦是绘画与书法历史的一部分,将历史有尊严的展开。
中国画与书法课徒稿教学法在世界艺术门类中是独特的系统性学习范式,它是中国画和书法传承初始阶段的最重要手段,传统书画丰厚庞复,形成恒定的秩序,难以自行进入。课徒稿引导出路径,是解读传统奥秘的渡津宝筏,是打开门庭的钥匙。
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指出“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像中国的艺术,着力于对初始图式的学习,就是这种初始图式语汇的学习和经验,才有可能使人越过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抓住事物本体进行灵感的抒发。”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前提下,传统书画学习大多通过师徒相授,以课徒稿形式将优秀传统解读释化,通过自我的研究,理解消化后系统讲解示范出来,为后学者建构理性与情感的认知。五代黄筌为其子所作的《珍禽图》,古雅精微之致;元代倪云林为其侄所作的树石课徒稿,萧疎本色中增绵厚气韵;清初龚贤的山水课徒稿更为系统,文字与示范相得益彰。课徒稿一方面褪去个体创作的形式面貌,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个人独特的笔墨意象与气息。既是讲解传统,也是自我的表达;既是古典的程式也是当下的再现,将静态的文本传统融合了个体心性,以现场示范的行为方式显现。同时课徒稿也是变动发展的,并不仅是重复过去的经验和荣耀,而是展现艺术家个人的参悟和精神。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因自我笔墨的能力与境界的升华,在课徒稿内在中都有微妙的差异,使传统程式产生了无限的变化,在内容与笔墨上见出心性和气象的流露。
中国画学院教学体系完备,包涵了中国画、书法、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多元方向,此次课徒稿展览的内容题材多样,形式大不相同。有系统性的课徒稿讲义,有课堂即兴示范,有研究探索性手稿,有文字思考的记录,有古物件修复,以册页、手卷、立轴、漆器等多种形态充分展现。老一代教师或在传统古法基础上深入研究,或参合科学化的分析,使课徒稿出现了新貌。在职教师形式多元,表达手法理性而自由,为中国画教学呈现出当下的新气息。
通过举办课徒对中国画学院教学文脉进行梳理,展示出中国画学院丰厚的历史积淀,体现教学上贯彻严谨研究的风格体系传承,凸显出教师创作理念背后的思考和修养。这是艺术与文脉在不断生长、突破升华的根基,也为未来的教学发展提供价值,启发年轻的学子从中体会到中国画与书法的传承意义,更能感受到艺术探索研究在持久沉浸中的真诚信念。
在流媒体泛滥的21世纪,视觉媒介成为主导观众的重要一端,而在这种视觉冲击下同质化在所难免。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应该充分挖掘天津传统和现代的美术资源,为发展中国式视觉文化体系提供支持,形成特色典范。
通过对中国画学院教师群体教学课徒稿的展示,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不同时代下书画艺术风格和形式的发展与转向。这是对数十年教学工作的成果展示,也是从中国画教学史中不断汲取经验,为下一步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周午生
2025年3月18日